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世间白来。
最近,你可能会很迷茫,是我跟不上网络发展的节奏了吗?突然之间到处都在刷屏几个黑人?专业团队、黑人抬棺......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几个黑人哥们最近在互联网非常火,各种表情包、流行语一个接一个,他们火起来的原因是一段葬礼上抬棺的视频。
魔性的音乐配上抬棺舞蹈,瞬间火遍了全世界的互联网!而B站的网友们也进行了疯狂的再创作!搜索“黑人抬棺”能出来满满50页的内容!
“黑人抬棺”是什么回事?
黑人抬棺的视频出自西非国家加纳。在当地的风俗中,葬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仪式,甚至比出生和结婚都重要,他们习惯用喜庆的方式来寄托哀思。所以就有了葬礼上跳舞的习俗。
在加纳,葬礼应该是“快乐”的,所以就必须有这几要素:音乐、DJ、舞蹈、抬棺人......而一个人的葬礼越热闹,人越多,才能证明死者越被尊重。
就这样,我们的主角出现。
奇特的服装、严肃的表情、魔性的舞蹈、欢快的电音舞曲......曾经我们总说“坟头蹦迪”,可在加纳,扛着棺材蹦迪,真的实现了。
黑人抬棺为何突然爆火?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狂欢和葬礼,怎么能混到一起。而死亡也是个忌讳,不能随意的说。但其实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死亡的想法其实不一样了。
大家不再觉得死亡是一个恐怖的字眼了。不少网友看完这个视频后表示:“我也想我的葬礼,这样快乐。”、“人都是哭着来,那就笑着走吧!”
黑人抬棺的爆火,除了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外,和很多人待在家隔离有一定关系。因为在网络和现实生活实在闲出霉菌,除了溅起一些小水花的淡黄长裙外(有营销嫌疑),并没有网络新梗来填补,这段需求旺盛的网梗空窗期。
尤其是在全球严峻的疫情之中,有些人依旧不肯隔离,此时的七位黑人大哥们犹如黑无常附体,稍稍不注意就能上你家舞上一曲,颇有防控宣传大使的奇效。
人们用这种的黑色幽默来对冲和再诠释丧文化。
迷茫在网络上的丧文化,是青年人diss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的一种状态。这必然与正面宣扬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精神是相悖的。
黑人抬棺的视频,算是在丧文化中黑色幽默。是一种丧中反转,我们会会心一笑,仿佛在这一刻,我们将残酷的生活戏谑了一番。
到底是生活在蹂躏我们,还是我们蹂躏生活?反转又反转。
一个黑色幽默作为宣泄出口,可以无所顾忌地丧,将沉重的情绪都消融在了诙谐的吐槽中。
也许,黑人抬棺更多的隐喻是这几个月我们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或许更珍爱,或许更乐观
相信这几天大家都看过同样的一张被称为“专业团队”的图片,表情包上的六个黑人小哥哥三三一列排成两排,身穿西装革履,眼戴墨镜、头顶礼帽,加上C位黑人兄弟的手势,颇有几分男团组合的味道。
“黑人抬棺舞”的魔性视频更是在B站上吸引了1700万人的围观,脑洞大开的各路网友疯狂将这些视频与网络上作死的视频剪辑在一起,再配合上节奏感冲击力齐具的BGM《Astronomia》和《You know I'll go get》,竟然让人越看越上瘾。
“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人间白来”,“棺一抬,土一埋 ,一人一声古德拜”……黑人抬棺搭配上戏谑荒诞而且朗朗上口的评论让人感受到了另类的“黑色幽默”。
就连纽卡前锋马克西曼也加入了黑人抬棺队伍。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及各类衍生文本的疯狂输出,#黑人抬棺#、#非洲棺材大赏#、#抬棺舞#等话题也陆续登上各大排行榜的榜首位置。
▲超市中的黑人抬棺模仿秀,看过视频的人都能秒懂
▲吃鸡游戏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要惊讶
▲游戏名字不知道,但是他们玩的梗好像在哪见过
▲王者荣耀一样可以玩梗
01究竟哪来的梗?据悉,这段“抬棺舞”最初是BBC在2017年对于非洲西部国家加纳葬礼的报道,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来自加纳的葬礼文化,竟然会在2020年的春天演变成流行全球的文化现象。
▲加纳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
或许这种在“坟头蹦迪”的行为艺术在中国会被认为“让人死都不安宁”,但在加纳有着浓厚的“视死如生”的丧葬传统,他们认为葬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比出生结婚生子都要重要。逝者亲属认为逝者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世事轮回,生者不悲伤逝者才能开心,所以他们用一种喜庆的方式来办葬礼欢送已故者。
存在即合理。发起者表示:“为顾客提供这类服务,不仅能活跃葬礼的气氛,也能为加纳年轻人解决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顾客也表示:“他们带我们所爱之人去安息之地,路上会跳舞,我想让我母亲去见上帝的路上有舞蹈。”
为了让葬礼般的更出彩更有仪式感,逝者的棺材也别出心裁,花样百出,雕刻精美。根据分类逝者的棺材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梦想类。有个老奶奶没有坐过飞机,所以她给自己定制了一个飞机棺材;有人生前想要有很多很多钱,所以定制一个钞票棺材;也有人的梦想是美女豪车,没关系,加纳的棺材匠人都能满足你。
二:职业标志类。司机去世后的棺材可能拥有一辆货车棺材;工人去世后,可能有一把斧头棺材。网友:灯泡棺材是几个意思?
三:动物类。也有人把棺材定制成自己生前喜欢的小动物的外观。
四:食物类,棺材都要制作成自己喜欢的美食的样子,这可能是吃货最高的境界了吧。
其实这些精致别样的棺材和中国农村地区为已故亲人烧纸扎别墅奔驰来异曲同工,都是生者寄托哀思送别亲友的一种物质载体。光怪陆离的棺材及风格别样的葬礼吸引了不少西方人的关注,一位法国诗人还为此写了一首诗,叫《我愿意死在加纳》:“试问谁不愿意死在加纳呢,有六人专业团队抬棺起舞,还能躺在私人订制的颜色鲜艳的棺材里火热上路。”
02玩梗式的自娱自乐加纳的丧葬文化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的一夜火爆,除了其乐观的生死观,还因为在疫情的特殊时期,“黑人抬棺”的娱乐化元素让百无聊赖的网友们开启了一场全民制作的文化狂欢。
加纳清丽脱俗的丧葬文化让人感叹当地“向死而生”的生死观,他们让我们对于葬礼沉闷悲痛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解构。而信息娱乐化的年代,似乎大部分的文本都能被玩出梗来。前有“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就像是一场梦,醒了很久还是很感动”,现有“专业团队,为你操办”。
乐观的精神、娱乐的需要、UGC的普及(个人生产内容)都为玩梗式自娱自乐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马东也在公开课《内容经济:奇葩说的经营心得》中提到:“娱乐至死的年代里,娱乐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讨论的所有的文化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娱乐。如果不是娱乐,就肯定不能穿越时间,沉淀下来。我们不是有了娱乐才有文化,而是有了娱乐后才沉淀成文化。”
03玩梗后的冷静思考搞笑之余有人提出,过分的玩梗暴露了自己的浅薄和狭隘,我们尊重不同的文化风俗,鼓励多元文化的存在,也在网友脑洞大开的创作中收获了快乐,但是玩梗也要适度。
如果一直沉浸在狂欢式的娱乐中,淹没于无聊琐碎中不再思考、享乐于感官刺激的欲望中毫无逻辑,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不再关心社会结构性问题,那么我们就会成为危险的一代。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里提到:我们无声无息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所有文本似乎都能以娱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更多精彩新闻、热门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华网(ID:wap-china)